你的浏览器已禁用javascript,请启用javascript,否则网页将非正常运行!
slwp Better angle to watch

当前位置:首页 >珠峰队长>登山文化

川藏队的故事 · 三郎仁青:浪漫的雪山之子

2017年01月24日 所属:登山文化

他们是山友们在雪山上最忠实可靠的攀登伙伴;

他们曾从你的身边走过,帮你铺设路绳、搭桥修路;

他们在营地起早贪黑、烧水做饭;

他们扛起相机为山友记录艰辛而精彩的登山过程;

他们每年在雪线上来来回回,带领山友向着雪山之巅前进...


三郎仁青,是川藏队较为活跃的一名攀登队长,

每次仁队带的组都有好些自拍的大合照,快乐登山,自娱自乐,深受队员们的喜爱。


仁队早在2000年的时候就接触了现代登山运动,并接受了正规的向导培训。

那时仁青还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这十多年来,跟随川藏队的逐渐发展壮大,自身也得到很大进步和成长。



来到仁队家,70多岁的老父亲和小儿子在看电视。


正播放着抗战片,仁队说小时候他也是看这些枪林弹雨长大的。

现今,没有登山活动的时候,他会去做县上的临时民兵,

夏季洪涝时,为乡里乡亲出一份力。


从小跟着父亲生活的仁青队长,小学四年级便开始上山挖药。

家里只有2.8亩的土地,仅供两人吃的粮食都不够。

境困难加上父亲腿有残疾,使得少年仁青比其他孩子早熟,负担起家庭的重担。




与母亲虽不住在一起,但也时常翻山去看望老人家。

单亲的家庭并没有给天性乐观的少年仁青造成太多忧伤。

距离没有影响亲情,逢年过节仁队还会接母亲回家一家人团聚。

相信这份孝心,也在不知不觉传递给仁队的两个孩子。



冬季仁队会带着父母去马尔康观音桥镇的观音寺朝圣祈福。



在队里,仁青队长非常具有亲和力,圆圆的脸型倒有几分像汉族。

他爱笑,跟队员们十分谈得来,平时互动交流也比较多,是一位非常热心的攀登队长。


笑容之下,仁队也有不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岁月。

十二年前仁青去到西藏打工,年轻人带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

也带着些许无可奈何离家做事,懵懵懂懂的孤苦和辛苦都自己承受下来,

出发时带的一千多块钱,到回来时只剩三百了。

最后仁青回到黑水老家,闲着无事。

当时苏拉王平成立了三奥雪山向导协作队,便邀请他加入,也算有一份正式的工作和收入了。

刚创业虽然艰苦,但户外行业蓬勃发展的前景还是让大家充满了信心。

况且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那份兄弟间的信任和担当是什么也比不了的。


在外漂泊的辛酸终于在步入正轨的登山事业中消散,

俗话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随着三奥雪山向导协作队名气越来越大,

少年仁青也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高山向导。


登山活动之余,少年仁青依然回到日常的生活中。

老家的山上,是老乡们世代生活的依存。

们去山里挖药、挖虫草来售卖,作为家用补贴,每年春末夏初之际,

我们的仁队又变回一个淳朴的靠山吃饭的善良族人。


生活并不容易,但只要踏实肯干,努力继续,总会好起来。




2005年第一次去雀儿山的仁青已经初次显露出作为一名高山向导的良好素质。

从小在山里生活的优势很快发挥出来,总能比别人更快适应高海拔和山地环境。

仁队不仅聪明能干,而且对山地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做出预判。



这一次,在C3营地,一名队员突发肺水肿,

是仁青和格西连夜从山上背下来,才没有发生更坏的情况。

作为协作,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客户的生命安危。

所以,高山向导是一个责任极大的工作。

而又由于高山环境的变化多端和复杂,

增加了发生意外的风险,这无疑对向导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仁青不时带一些老外攀登。图为四姑娘三峰。


2007年,仁青和罗日甲跟着苏拉队长去北京参加攀冰比赛,

这次赛事汇聚了国内顶尖的攀登选手,包括孙斌等专业出身的运动员。

最后,仁青获得了速度赛第8名的好成绩。图为四人的合影。

优异的表现和较强的责任心,三郎仁青在2008年就荣升为了川藏队的攀登队长。


左起:苏拉王平、三郎仁青、孙斌、罗甲)


参加国际野外医学协会(WMAI)的野外急救员培新课程时与教练的合影

2009年后,川藏队的兄弟们经过了艰苦的创业期,开始逐步进入国内组织商业攀登的一线队伍。

在业界的名气越来越大,并创造出雀儿山的品牌活动,引领着国内的登山行业。


川藏队十周年庆典,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

在庆典大会上,三郎仁青获得了优秀攀登队长的称号,这既是一次团队的辉煌象征,

也是对个人的嘉奖和鼓励,对协作们辛勤工作的肯定和慰问。

对团队的未来,设立更大的目标和宏伟信心。

荣誉的背后,每一次活动的汗水,甚至救援行动的死生感慨,都在仁队的笑容里融化。

他们虽然没有选择极力表现,但从不曾遗忘,因为这将警示作为协作,特别是一名攀登队长的重大责任。

这些内在的压力,是我们仅参加一次活动的队员们无法想象的。


川藏队的口号“心中有数才出发”,既是团队的行动宗旨,也是每个协作队员的心声。

目的是为了确保每位队员的安全,我们不能保证你顺利登顶,但我们要保证你平安回来。

能歌善舞的仁队生性浪漫,这份谨慎的作风又增强了理性的思维,

可说在登山中,我们的仁队也在一步步成长和完善。



仁队对登山的理解渐渐加深,直到与生活也合二为一。

川藏队越来越顺利的发展,并没有让我们的藏族小伙子忘记古老的传统。

每次慕士塔格峰攀登之前,他们会去家附近的寺庙为接下来的登山活动祈福。


平日里在家,趁阳光好的时候整理、晾晒登山装备。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骑自行车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体能。这些都是我们的队员们在活动中看不到,但队长们平时下的功夫。



十几年来,川藏队的老队员老朋友们,虽然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各行各业,

但大家共同的攀登目标使他们认识了川藏队,同时也在各自的领域里带领很多人爱上登山和户外运动。

川藏队也得益于大家的口碑相传,拥有了很高的人气和赞誉。



身为队长的仁青,除了每次服务好不同性格不同生活习惯的队员们,还得合理安排协作队内的一些攀登事务。

这让一个山里娃渐渐见识了更大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对我们天性淳朴的藏族小伙,充满了好奇和惊喜。

许多的老队员和我们的队长成为了朋友,这份情谊是登山之外最大的收获。


他们热情的邀请和款待,是对登山的热爱和崇拜,也是对川藏队的尊重和信任。


第一次去到首都北京,仁队告诉我,队员请他们去鸟巢听演唱会,

还去北京大学逛了一圈,这在以前都是没有想过的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我想这也是大家对川藏队的认可和队长们工作能力的肯定。


今年开春,苏拉队长为川藏队全体协作队员安排了一次泰国的旅游,

这是仁队,也是我们的协作们第一次走出国门,心里甭提有多开心了。


一个好的团队离不开一个有眼光的领导者,川藏队能出仁队这样优秀的攀登队长和整个团队的蒸蒸日上,

是十几年耕耘和付出的结果。让兄弟们看看外面的世界,生活越来越好,也是苏队最大的心愿。


无论走了多远的路,归家才是最温暖的幸福。回到藏家,我们的仁队又变回一个帅气的嘉绒小伙。




祝愿仁青队长阖家安康,希望仁队乐观开朗的性情,带给你登山的乐趣,

成为朋友,一起快乐登山,快乐生活!祝福每一位山友平安喜乐!扎西德勒!


【扫描二维码,关注川藏队公众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