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队的故事 · 泽东作:从放牛娃到攀登队长
2017年01月24日 所属:登山文化
他们是山友们在雪山上最忠实可靠的攀登伙伴和安全保障;
他们曾从你的身边走过,帮你铺设路绳、搭桥修路;
他们在营地起早贪黑、烧水做饭;
他们扛起相机为山友记录艰辛而精彩的登山过程;
他们每年在雪线上来来回回,带领山友向着雪山之巅前进...
87年的泽东作,是五个攀登队长中年龄最小的一个。1米87的个头儿,
魁梧的身材,也是川藏队协作队员中最壮实的,
因此被大家亲切的称呼为“阿牛”——像牦牛一样强壮、踏实、肯干。
“牛队,牛!”,这样的声音常常回荡在队员们的欢声笑语和群山之间。

牛队的家在四川阿坝州黑水县达古冰川景区内,那是一个山清水秀、森林草场雪山环绕的美丽地方,
颇具阿尔卑斯山脚下村庄的宁静优美。此时正值盛夏,白天阳光明媚,晚上和风凉爽。
高山上的水草丰满,牛队的妻子则仁让姆已经出去放牧一个多月了。
这座两层楼的石木房屋是09年新修的,牛队家以前在山上的三家寨,交通非常不方便。
2004年达古景区开发,退耕还林还草,山里的人家都搬到了出行方便的公路边上。
牛队的母亲抱着才一岁多的孙子,看我们做采访,脸上平静安详。

少数民族家庭一般都有两三个孩子,从小和兄弟姐妹一起长大。
但我们的牛队是家里的独子,老来得子的父母十分珍视这个孩子。
虽然得到父母疼爱,年少的阿牛也常跟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但回到家时总难免孤单。

由于人力不多,小学时候牛队就开始帮着家里种地干活。
牛队家以前有11.7亩地,种些青稞、麦子、胡豆,父母年纪都大了,
农忙时节只得靠他挑起重担。早熟的牛队,把这股责任和担当延续至今。

18岁时,招收民兵的消息让少年阿牛暗自激动。
从小看着电视剧里的军官大将驰骋战场,一个参军的梦想在心里生发。
当兵是一件很酷的事,但作为家里的支撑,不方便外出很远的地方丢下父母,
懂事的牛队最终选择了留在三达古的家里。

2002年之后,家里从种地变为放牧。放牛娃时常上到海拔四千以上的高山牧场,
有时夏季一待就是一两个月。白天跟着牛走顺便砍柴,晚上便住在山上的牛棚里,
带些青稞粉面和酥油,就地生活烧水,糌粑既饱腹又方便。
在山里可能好几天看不到一个人,说不上一句话,
我们的牛队跟天边的浮云群山一般静默美好。

08年那场大地震,多多少少对州内藏族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
山势地形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赖以生存的人们。旅游的人群也少了许多,灾区经济一蹶不振。
第二年,泽东作幸运地加入了川藏队,这个时候的川藏队已经从小小的八家寨走到了成都,
设立了自己的办公室,与外面世界开阔的眼界和快速发展的势头接上了轨。
虽然牛队家所在的三家寨和八家寨仅隔着一个黑水县城,距离不远,
可两地的语言竟然不同。牛队是安多藏族,川藏队的老家八家寨属于嘉绒藏族,
刚进队伍的牛队由于听不懂同伴的话语,着实有点烦恼,大概小时候的孤单又重现的感觉。
拥有信仰的藏族人民还保持着优良的传统,淳朴善良的性格也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展现无遗。
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靠谱”:在长期的接触中可见一个人的品行,是做事的基础。
虽然语言存在差异,但勤快、老实、肯干的牛队很快被老队员们接受,成为川藏队主力协作之一。
伙伴们慢慢的交流和合作多了,牛队说现在基本没有问题,
毕竟无论嘉绒还是安多都属于藏族,同一个语系。
当年刚入队的阿牛还是我们的罗队带领培训的呢,
2013年升为队长的阿牛与其他四位攀登队长成为川藏队协作实力与发展历程的最好见证。
下图为五位攀登队长在泰国展旗的英姿,川藏队从八家寨到成都乃至全国再“游”到了海外。
在牛队家采访的时候,一岁零2个月的儿子俄木东作抓着奶瓶,
在一旁吸允着好像听得懂似的特别可爱。
孩子的妈妈则仁让姆是甘孜州马尼干戈人,说起来牛队和妻子的相识还要感谢神山雀儿山呢。
2012年7月,跟往年一样,川藏队夏季雀儿山攀登活动如期举行。
已经连续三年带领几十名队员攀登雀儿山的泽东作又一次来到美丽的玉隆拉措旁,
谁也没想到,这一次,除了登山,还有一个更美丽的相遇在等着他。
则仁让姆是马尼干戈当地人,每年登山季,
他们提供马匹和人力供登山队运输物资,以此挣取家用。
这一次,则仁让姆也来了,虽是一项维生的工作,
但见多了山上发生的山友们的登山故事,
对协作小伙们过人的胆量和体能还是相当佩服的。
想想能够在圣洁的雪山脚下认识还蛮浪漫的,两个年轻人一来二去互生好感。
具体细节牛队没有告诉我,我想太多的语言本身也是苍白的,
两颗心走近并接纳彼此才最重要。
于是乎,一个幸福的家庭在2014年诞生啦!
则仁让姆跟随牛队来到了三达古,这个美丽的山水环绕的地方安心过日子。
登山的工作给牛队带来了美满的婚姻,也让家里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在结婚之前,牛队便开始忙碌着给家里盖新房子,时间刚好是在进入川藏队的同时。
从此,一砖一瓦,一根根木材,一点一滴,垒建起来。
房子建成后,又在2011年进行了装修,接踵的好运降临在这个家庭。
今年70岁的父亲伍扎和母亲列罗,当时都盼望着给儿子找个好媳妇儿,抱上孙子。
说来也巧,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就这么从相隔几百公里外的甘孜州找到了妻子。
这千里姻缘一线牵,川藏队不知不觉做了一次月老呢。
牛队虽然成为攀登队长的时间相较另外四位队长短,但在从业的这几年里也经历了不少的突发情况。
特别是参与四川省内多次的高山救援行动,这不仅对救援人员的体能、
专业性有极高的要求,更是一次次锤炼内心的考验。
牛队谈到2011年川藏队去雪宝顶救援的事。
当时才入行两年的牛队可能是第一次参与救援,救援意味着发生了事故,
有可能山上去找的已经是遇难的尸体。
但由于时间紧牛队根本没有多想什么,临时接到通知,出事的山友二人恰好是川藏队的老朋友,
他们自主攀登遇上雪崩很快被埋。救援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赶到现场,参与搜救。
等到最后抬着认识的老朋友的尸体下山时,面对他的家人,
牛队说当时心里难受极了,不知道怎样向家属交代。其实我们都明白,作
为救援人员的川藏队协作们已经尽力了,但面对生命的消逝面对亲朋的死亡,
没有一个人心里好受。
作为高山协作员,在山里未知的危险环境中,随时都有可能面对这种境遇。
这也让牛队和川藏队协作们养成了强烈的责任心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还有一次,在雀儿山攀登活动中,其他队伍的山友在C2营地突发高山反应。
按理说商业队伍无论是人员和物资配备都是为自己的客户尽量保障和服务。
但高山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人心肉长我们的协作不可能见死不救。
这次是牛队连夜把山友背下了山,连夜趟河出了新路海撤往甘孜县城,才没有发生更坏的情况。
山上这样的事情不少,我们的协作都练就了“背人”的技能呵(苦笑~)。

从小在山里长大的牛队告诉我,之前他只去过一次成都,还是为了给妈妈看病才去的。
其它时候根本没机会也没时间出门。
从加入川藏队后,到成都的机会多了,他说他挺喜欢成都的,冬天不像藏区那么冷。
后来随着团队去过越来越多地方,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海、第一次走出国门...
许多的第一次是这个年轻人想都没想过的。说起这些他腼腆的笑起来,眼神里满是感激。
有句话说旅行可能不会改变你的生活,但可以改变你看待生活的方式。
也许,面对一岁的儿子,作为父亲的牛队已有了清晰的规划,
未来的道路因这个年轻人的努力上进而越发光明。
让我们祝愿牛队一家,健康平安,喜乐长存。希望牛队的踏实稳重,
成为每个山友可靠的信赖,一起安全登山,快乐登山!扎西德勒!
【扫描二维码,关注川藏队公众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