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一种攀登方式叫做“跟攀”
2017年04月12日 所属:登山文化
8月1日在雀儿山有一名自主攀登的山友得了高山病(肺水肿),在C1营地以上区域遇难,消息传出山友们都十分震惊和遗憾。事故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队友经验不足没有意识到高山病的严重性因此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救援行动,营地也没有急救氧气设备等,最后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今年七八月在雀儿山我们也遇到了很多自称是自主攀登的队伍。有的队伍为了跟攀,一进大本营发现有商业队,甚至不做停留就直接追赶商业队伍上到一号营地,没有一点高海拔适应过程。

现在有很多(假自主攀登者)——这几年很多队伍自称是自主阿式攀登并且登顶成功。其实很多队伍都是踩着商业队的脚印,甚至偷用着商业队的路绳,偷偷跟攀,依赖商业队的团队保障。说实话我们这几年也救援了不少这样的队伍。
2014年11月,川藏队全体协作队员参加了WMA(北美野外医疗协会)的野外救援培训。
但是他们一旦成功了回去后吹牛说自己是自主阿式登顶并没说他们是跟攀,这样不切实际盲目莽撞的行为,误导了很多并没有自主能力的山友,让他们误以为攀登雪山并不难,心想他们这样的水平和经验都能自主攀登那我们也可以,对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评估,对潜藏的风险认识不够,最终导致悲剧发生。说实话一般人没有个五年以上的雪山攀登和系统的技术培训、野外急救等各种丰富的攀登经验就谈不上真正能够有自主攀登的能力。
当然,任何人都不可能短时间内就成为一个自主攀登者,面对丰富的山峰资源,任何有意愿想要进行阿式攀登的爱好者,都必须要学习规范的攀登理念,拓宽自己的攀登思维,一名合格的自主攀登者必然是经验丰富,头脑冷静,身体强壮,攀登能力和技能达到专业水准的攀登者,这都是需要系统的学习和长时间积累的。
国内民间登山从起步到现在不过三十多年,户外运动真正进入大众视野不过十余年,攀登高海拔雪山更是近几年才火热起来,所以很多爱好者玩登山时间并不长,谈不上丰富的高山经验,并不拥有自主能力。在中国想成为一名自主攀登高手真的不容易,最有潜力的年轻人毕业以后面临着太多的现实和困难而不能长时间攀登积累经验。
选择什么样的攀登方式是每个人的自由。我也非常理解选择自主攀登的意义,有的人并不是为了省钱,而是追求更纯粹的攀登和自我实现。现在国内也有不少具备自主攀登水平的山友我非常敬佩。他们对山有基本的了解,知道如何高效、安全地穿越不同山上的地形和使用基本自我保护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应对新的环境,并自信地做出相应决策。他们至少拥有一定的评估用于不同地形的确保系统和判断安全的线路及规避潜在危险的技术、知识和经验,能全面地计划和执行攀登活动。同时掌握必要的救援技术,与攀登搭档彼此熟悉了解。
整个攀登从前期准备到攀登过程,独立自主,自己对自己、也对团队负责。自主攀登之所以对个人综合能力要求很高,也正是为了应对与极大的成就感并存着的极大危险,毕竟登山是一项高风险的探险运动。
但每年国内却有不少的山友,既没有选择自主攀登又不是跟随有安全保障的商业队伍,而是选择了“跟攀”。原因一方面是自身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商业队伍所有的行程都是公开的,所以很容易就跟攀成功。
跟攀的人不需要判断天气、不需要踩雪、不需要修路、不需要准备救援装备,一出问题喊救命就可以,他们知道商业队伍不可能见死不救,所有的安全完全依赖商业队伍。但是大家应该知道,商业队伍也是要首先确保自己的客户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够救援这些跟攀者的。他们一旦跟攀成功就会拍屁股走人连招呼都不打一个,回去后吹大牛说自己是怎样怎样厉害怎样成功。这种侥幸心理和行为对自身安全是巨大的隐患,可以说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

如果山友真的有自主攀登的能力,完全可以不跟攀。比如雀儿山攀登季节很长,从七月到十月都是适合的攀登季节,随便选个时间都可以不跟攀。选择跟攀实际上就是没有自主攀登能力的人,这种跟攀水平的山友如果完全自主攀登雀儿山有可能二号营地都到不了。
所以请尊重事实,尊重山峰尊重自己,不要再自吹自擂误导其他山友。奉劝那些自身实力不足的山友,不要轻易选择自主攀登,这种情况下大部分都是临时组队,队友之间每个人的技术和能力都不熟悉,你们毕竟没有长年高海拔攀登经验,不知道山里真正的危险在哪里。除了雪崩、冰崩、落石、滑坠、冰裂缝等危险以外,高山病也是非常危险的,营地都必须要备有氧气瓶等急救设备。队员之间必须具备高山救援能力,一旦队友出事没有了自理能力,其他队友是否有能力在危险的道路上背负着伤员安全下撤呢?
大自然千变万化,渺小如我们,山里的危险很多是我们无法想象和预测的。希望山友们在自己能够掌控的部分,不要因为错误地选择了攀登方式而把小命都搭上了,山永远在那里,生命只有一次。心中有数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