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雪山成长记:翔龙
2017年09月06日 所属:登山文化
《我的雪山成长记·征文》
记录每一个有梦想和情怀的人
与山峰的相遇
作品003·《活着,不是为了安全的死去!》
原创图文·作者 翔龙
前言
攀登,不是因为山在那里,而是因为我在这里。
无论亲戚兄弟还是朋友同事都很关心我去爬山,在此表示感谢!当然也有担心和反对的,我也能理解,我知道他们是关心我的身体和安全。但是在这个钢筋水泥浇筑的丛林中生活就真的安全吗?那猛如虎狼的车流,那悴不及防的高空坠物,那污浊不堪的空气,那……
生命只有一次,地球只有一个。上天给了我一个来这世界的机会,如果我不能在有生之年去看一看这美丽的星球,不去好好亲近一下这多彩的家园,那么生命之于我将失去任何意义……
我不想
活着,就是为了安全的死去!!!
山峰篇
半脊峰小传。
半脊峰,海拔5430米,东经102.907519, 北纬31.221169,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毕棚沟旅游风景区深处。2004年5月4日,“刃脊探险”的七位登山者首登此峰。“半脊峰”属于冰川型山峰,攀登难度属于提高级。在毕棚沟设有BC(大本营),山上分设C1(1号营地)、C2(2号营地)两个前进营地,自C2开始至峰顶目前有R1、R2、R3、R4,4条冲顶线路。本次攀登是参加“川藏队”组织的五一半脊峰登山活动,本季登山共五组,我在A组。
装备篇
所带装备如下:
登山头盔,遮阳帽,多功能抓绒帽。
四级防护高山眼镜,偏光眼镜。
速干T恤,保暖速干内衣,保暖裤,抓绒衣。
冲锋衣,高山羽绒服。
防风防水羽绒手套,抓绒手套,战术手套。
强光手电,头灯,备用电池。
安全带,牛尾,菊绳,抓结,上升器,8字环,主锁,散锁。
五千至六千米级高山靴,高帮徒步鞋,全卡模块式冰爪。
运动水壶,保温水壶。
钛合金餐具套装。
G1300羽绒睡袋,增温睡袋内胆,R2.8银搓地垫。
登山杖,行走式冰镐。
药品:感冒药,退烧药,止泻药,止痛药,高反药,云南白药喷雾剂,黄道益擦剂,医用胶体分散剂,无菌纱布,消毒棉,绷带……希望以上通通用不上。指夹式血氧心率检测仪,SPF100防晒霜,SPF50防晒唇膏。带防晒不是为了防止被晒黑,而是为了防止被晒伤,去年有人上山不带防晒,结果下山后被晒成猪头,老妈都不认识他了,机场安检硬是没让过,因为和身份证的照片根本就不是一个人了。
雪套,运动护膝,羊毛袜。
特勤裤,冲锋裤。
碳素三脚架,单反相机,智能手机。
50升背包,90升驮袋,35升冲顶包,全部打包完毕准备出发。
开 篇
攀登开始!
到达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坐飞机,真的是有点忐忑哈,对于双脚离开地面的运动和出行方式俺心里还是有些没底的,要不是时间太紧我还是比较喜欢坐火车。
云彩上边还起雾呐?朵朵白云像羊群。
飞机落地成都,赶往川藏队总部。
A组队员在川藏队开行前说明会,未来的几天这18名队员将和高山协作一起去攀上那高山。
交代登山事项,一脸的凝重。
签订户外保险和登山协议书。
川藏队安排的酒店,环境还算可以,被褥有些潮,这几天成都总在下雨的原因吧。我自己一间大床房,本以为可以睡个好觉,结果居然失眠了,一闭上眼就是那山,基本上一宿属于闭目养神了,早晨起来精神还算不错,不过一定要调整睡眠了。
集中装备,准备装车。
登车,前往BC。
自古蜀道通天堑,如今天险变通途。人类的文明改造着这个世界,但也严重的破坏了自然。其实对于自然我们没有必要操心,因为自然并不需要我们人类。我们高喊着口号要保护地球,醒醒吧我们还是保护自己吧,当人类放恣到极限,地球只需轻抖臂膀就可以终结人类引以为自豪的文明。我们需要文明进步,更需要美丽的家园,如何平衡这一切也许真的很难!很难?很难……
青山绿水。
多么熟悉的名字。
这种隧道好多,短则两三千米,长则六七千米,几分钟就会过一个。遇河架桥,逢山掏洞。勤劳的人民正在像耗子一样建设着自己的家园。
路边这种类似的遗址标志牌有很多,我不明白立这种牌子的目的是什么?是让我们记住大自然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吗?是为了告诉人们我们的建筑质量有多差吗?是为了让我们记起那些死去的人然后一阵唏嘘吗?是为了警示人们大自然惯着你你就可以尽情的嘚瑟,大自然不惯着你的时候就让你飞灰湮灭吗……
新汶川入口处的大禹像,曾有位伟人狂迈的喊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我们真的能斗得过天地吗?有时候也许我们觉得自己战胜了自然,其实只是那一刻大自然没打算和我们一般见识。渺小无知的人类还是好好和大自然和平相处吧,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一方净土、一口可以呼吸的纯净空气……
途径汶川县,在这里吃午饭。新汶川建设的高楼林立像花园一样,我相信这里应该有一块砖一片瓦是和我有关系的。多年前的五月十二日,一场灾难举国震惊,我每天看着那些让人撕心裂肺的画面、听着那些让人痛不欲生的报道。我坐在电视机前默默的流了几天的泪,然后那个从不相信天朝慈善组织,从不信任什么红十字会黑十字会的我,走进银行向汶川捐出了唯一的一笔慈善捐款,我相信那笔钱会到了这里,而不是喂了狗。
路过一所中学,突然想起当年的一个报道:在地震来袭的时候,一名老师在楼房坍塌前的一刻,将五名学生护在了书桌下,自己张开双臂趴在了书桌上。那位老师的生命永远的定格在那个雄鹰展翅的姿态,感触蛮深,我记得那位老师叫“谭千秋”,当时为他写了一副挽:“谭言微中育桃李,胸襟荡漾涤千秋。”
到达BC,天空飘着鹅毛大雪,周围一片雾蒙蒙。
苏拉王平,川藏队的掌门人,国内登山届非常有名气的人物,他领导的登山队十三年无事故,主要攀登五千米级至七千米级山峰。
进入BC后测一下血氧心率,血氧80、心率89,还可以吧,BC海拔三千五百米。刚到这的时候有些晕,就好像喝了一杯二锅头,胸口稍稍些憋闷。
川藏队安排的晚饭真心不错,就是四川的大米吃不惯,饭后苏拉队长给我们开会,讲了登山注意事项,观看既往登山影片。会后喝水、聊天,十一点睡觉。(刚进入高海拔地区,为了多呼吸新鲜空气,不允许太早进入帐篷睡觉)
BC我们睡得帐篷,一个帐篷十个人,睡眠条件不是太好。但上了C1、C2之后,才怀念这里就是天堂啊。
喝水喝水喝水,预防高反就是喝水,队长给我们的任务是一天最少四升水。所以以后我们在BC及各个营地做的事基本上就是聊天喝水看景色发呆。
昨天到BC的时候因为是阴天,所以看不到周围的景色,早晨一走出帐篷……我像傻子一样张大着嘴巴环顾着四周,请原谅我这个来自平原的孩子,除了震撼我无法表达我的心情,原来昨夜我是在这群山拥护中入眠。我头枕大地、身披繁星、雪山怀抱……(下山后我在酒店翻看照片,回想登山的过程,重新组织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了竟然数次无法自抑的泪流满面……)
今天的任务:学习登山装备的使用、攀登的各种技术、适应海拔、喝水喝水喝水、聊天欣赏景色……
好基友一辈子……
我们的高山协作,这是一群未被世俗污染的纯净心灵,他们的眼睛清澈透明,和他们说话的时候他们总是带着憨厚的笑。他们为你所做的事绝不是因为你付了钱,你可以感觉得到,很多时候他们对你提供的帮助是出于本性而不是利益。
苏拉队长给我们A组分配的领队“阿牛”,一位藏族的壮壮的“牛”、细腻的“牛”、热情的“牛”、憨厚的“牛”,一路指导着我们爬山,也关怀着我们的生活。
冰雪中含苞待放的杜鹃花。
大自然描绘的一幅水墨画,请原谅我的摄影技术不精,未能很好的表达出来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修路队的队员上山了,谢谢他们的辛苦工作,祝你们一切顺利。有人诟病商业登山是一种保姆式攀登,我想说你花多少钱可以雇保姆把你背上山?所谓修路其实是在危险路段架设路绳,爬上去还得靠你自己。我们喜欢那山,我们渴望亲近那山,但我们很多人并不具备大岩壁攀登的技术和领攀的能力,商业攀登解决了这些问题也给一部分人提供了生活来源,两全其美的事情不好吗?我喜欢吃炒蛋,难道我TM的还必须得学会下个蛋?
苏拉队长给我们讲解登山装备的使用。
阿牛领队给我们讲解上升技术和下降技术。
BC广场上一群冒着大雪跳广场舞的登山队员。
B组的队员也到大本营了。
睡觉,明日前往C1营地。由于每天大量喝水,一到晚上嘘嘘成了问题,一夜要起夜数次,每次都是一个煎熬。由于是男女混帐,所以不好在帐篷内解决,想着从温暖的睡袋里爬起来,穿上衣服跑出去,思想斗争要很久,所以在BC的两夜睡眠也是非常不好的。
今天我们将前往C1营地,这张卫星地图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半脊峰攀登的路线和各个营地的海拔位置。
穿戴整齐,背上背包,九点三十分A组18名队员与9名协作离开BC开始往C1前进。今天上升海拔一千米左右,期间要穿原始森林,跨乱石滩,攀爬冰雪、泥水、乱石混合坡路,横切崖壁,上雪线……
从BC到C1共5个休息点,这个乱石坡是第一个,也有人叫它“石海”。
△我的协作“小三基木”。
过了乱石坡后又是连续的丛林穿越,中午到达第三个休息点,一处略平坦的小树林,在这里我们食用路餐补充能量。在这里我们掉队了第一名队员“桂桂”,因为高反和体力的原因,她在这里选择了下撤。
我的路餐:一块压缩饼干、四根牛肉干、两块巧克力、一个苹果、一杯热牛奶。
补充完路餐,将进入雪线,一路攀爬60度左右的冰雪、泥水、乱石混合坡路。我们一致认为这段路很危险,第一路面湿滑(自己实验,在一块石头上撒上雪、浇上水再抹点儿泥就可以体验一点点了);第二坡度大体力消耗明显;第三身体外侧就是极深的陡坡,一旦滑倒将直接回家,我说的回家是尘归尘土归土的意思。所以上千步迈出去要处理好每一步,这里的每一步不是轻描淡写的每一步,而是每~一~步。只要失一足,那些步的努力都作废了。
刚横切过来的一处崖壁,行进方向的右侧是掉下去就没影的悬崖,左侧是一块巨石,路是从石缝里长出来的一棵树的根,最窄的地方只可踏上一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