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女儿一起攀登雀儿山!②
2017年09月15日 所属:登山文化
紧接上部,开启全新的征服之旅!
雀儿山从大本营到顶峰之间落差有2100米,一路要沿着一条从山顶蜿蜒而下的冰川往上攀登,中间设有C1、C2、C3三个营地。第一天的行程,是从海拔4000米的大本营上升到海拔4850米的一号营地。女儿很兴奋,远远的走在我的前边。
从大本营出来,走出草滩穿出灌木林后,要爬一段长长的乱石坡。
冰川融化的千百条细流在断崖上汇成了一道奔涌而下瀑布。
一号营地就建在冰川旁边的石坡上,在这里想找一块平整的地方扎帐还真挺不容易,曾在微信群里看到过一段视频,几名川藏队的协作在奋力推拉一块大石头。为了我们能顺利登山和有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他们做了非常多的前期准备工作,据说建在一号营地的球形星空大帐重量就有六百公斤,都是靠人一点一点背上来的。
营地边上相距几十米就是冰川,我们明天往后的行程都是要在这冰川上行进了。因此,到达一号营地之后,经过短暂的休息,我们穿上沉重的高山靴,登上冰爪,拿起冰镐,到冰川上进行了2个小时的冰上行走和攀登、下降的训练。
一号营地的晚餐竟然是腊肉火锅,这伙食真是太赞了!
8月8日上午十点半,继续启程向海拔5300米的二号营地攀登。与第一天不同的是,由于今天全部是在冰上行走,而且要穿越密集的冰裂缝区,所以队员们要结组行进,11名队员分成了三个组,每个组的几名队员之间用长长的登山绳连接起来,两名协作在每个组的两头,相互之间提供保护。
收拾妥当,整装待发。
冰川下缘的冰层没有想象中的那般晶莹剔透,经年风雨的冲刷使冰川的表面覆盖上了一层泥土的颜色,与周边岩石的颜色相差无几。
刚从C1出来时冰川相对比较平坦,上边布满了龟裂的沟痕,不时有蜿蜒的溪流横亘在前进的路上,需要纵身跃过。
仁青队长不停的跑前跑后为我们拍照摄像。
继续前行,冰川开始逐渐向上隆起,形成各种各样的褶皱和裂缝,这是我们行程中最危险的路段,我们要小心的绕过一个又一个或明或暗的裂缝,有的地方,只能从冰裂缝上覆盖的薄薄的冰层上快速通过。
在女儿脚下,就是一个暗的冰裂缝,覆盖在上面的冰层很薄,已经被人踩穿了两个洞,从洞中可以看到深深的裂缝底部犬牙交错。小心翼翼的走上去,大气都不敢出,感觉脚下的冰雪随时都会塌落。
过了这片冰裂缝区,海拔已经上升到了5100多米,前边的路开始变得平缓了一些,都是连绵的雪坡。
经过5个多小时的艰难行进,到达了5300米的二号营地。
协作们已经为我们搭好了营地的高山帐,伙房也建起来了。
尽管已经累得浑身散了架,但仁青队长一再提醒这时候不要躺到帐篷里去睡觉,而是坐在外边多喝水,坚持到晚上十点半再回帐睡觉,否则睡太早夜里醒了会很难受,甚至会影响第二天的攀登。
在帐篷外边无所事事,便拿起相机东拍西拍。在这里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雀儿山的顶峰,它时而从云中浮现,时而又躲入一片阴影中,一条雪地里踩出的痕迹,蜿蜒指向顶峰的方向。队长指着远处像一堵墙一样的雪壁说,那是我们明天将要攀登的地方。
晚餐吃的是方便面,虽然简单,但吃得很香,连汤都喝的一滴不剩。
太阳渐渐隐没在远山的云雾中,但时而又挣扎着探出头来,把天上的云染成一片绯红,我们祈祷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好天气能眷顾我们后面两天的行程。
一早爬起来想看日出,想拍日照金山,可惜伸出头来向帐外一张望,看到的是满天阴云。
上午10点,天渐渐有些放晴,我们整理好行装踏上了第三天的行程。今天要上升到海拔5750米三号营地,最大的挑战,就是要攀上一段落差高达百米的冰壁。
冰壁就在眼前了,攀上去,就到了C3营地。
刚开始的坡度还不算太陡,脚下也是松软的积雪。
越往上坡度就越陡,脚下的积雪也变成了硬冰,打镐、踢冰都非常吃力。每往上爬两步,就要大口的喘息半天,抡冰镐的手已经抡到发软,抡好几镐才能吃住冰保持身体的平衡。仁青队长看我实在爬不动了,派协作下来接应,他们把自己身上的安全绳和我的连接在一起,走在前边拉着我一起往上爬。
终于爬上来了,C3营地就在前边不远的地方,但感觉身体已经透支了,双腿发软几乎迈不动步,一步一挪的挣扎到了营地,一头扎到帐篷里一动也不想动了。女儿老是喊冷,我知道这是体力透支所致,给她捂上羽绒服睡袋什么的,赶紧喝点热水恢复体力。
女儿终于缓过精神,又坐到外边来看风景了。
在5700米的高度,周边的群山多已在我们的脚下,一眼望去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明天就是最后的冲顶了,距顶峰只剩下400多米的高程,但明天是最艰难的一天,不仅还要攀登一段更为陡峭的冰壁,而且登顶后还要一路下撤2100多米高程返回到大本营,这对我们的体力和意志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夜幕渐渐降临,今天晚上需要早点休息,明天凌晨就要起身,开始漫长的一天。
8月10日凌晨,一点半就被队长挨个叫了起来,把这次带来的所有保暖的衣服都穿在了身上,一出帐外,迎面而来的是密集飘落的雪花,天公真不作美呀!但我们已经顾不上这些了,什么样的天气也不能动摇我们登顶的决心。协作们已在忙着烧水、做饭,早餐是燕麦粥和一个鸡蛋,我们给保温壶里加满了水,2点半钟,全队结好了组陆续出发,向着顶峰前进。
头灯发出的微弱光线在茫茫黑夜中只能照亮身边十来米范围内的景物,我们也分辨不出黑暗世界里是否还隐藏着什么危险,只顾埋头盯住前边人的足迹往上爬。陡峭的雪坡不止一个,几次我们都以为已经在爬传说中的那个大冰壁了。
终于来到了最后的一个冰壁,它落差有70多米,但坡度有50-70度,仁青队长告诉我们,爬上去顶峰就到了。顺着崖顶上垂下来的的绳索,咬着牙一点一点往上爬我走在全队的最后边,前边队员打镐踢冰带起来的碎冰像雨点般的往下落,砸得我头盔噼啪作响,记起训练时队长说的,爬冰壁的时候千万不能抬头往上看,于是埋头向上,也不知道爬了多久,终于爬上来了,而这时,天已开始发亮。
爬上冰壁,到山顶还要横切过一段二十多米长的冰脊,不到一米宽的冰脊,两侧都是峭壁,走起来确实有些让人胆寒。好在有路绳的保护,一鼓作气登上了山顶。
其它队员都已在山顶上等候,女儿也先我几分钟登上来了,我们这个队的全体队员,一个都没有拉下,全部登顶成功!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大家激动的一起唱起了《真心英雄》,此时此刻,是最能体会出歌词中的那种感受。有的队员相拥而泣,我也紧紧搂住女儿喉头发哽。的确,只有经历了近乎绝望的苦痛和最后那么一点点的坚持,才能感受到艰辛换来的成功是如此的让人喜悦。特别让我骄傲的是,在女儿这个年龄就能让她经历了这一切,这对她是一笔财富,经历了这样的磨砺,她的内心会变得更强大,她的意志会变得更坚韧,最重要的,是让她明白,要成功就必须不惜挥洒汗水,要成功就必须拼尽全力的坚持,前行的路上,有什么样的努力,就有什么样的高度。
这个帅气而有些腼腆的藏族协作叫恩德,刚刚二十岁,看似瘦弱,却和别的协作一样背着近30公斤的大包忙前跑后,此次攀登的过程中,多亏他在一路上照顾着女儿,没有他的帮助,女儿爬上如此困难的山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山顶上短暂停留之后,我们便开始下撤。
此时天已经大亮,才看清楚我们爬上来的大坡是那么的高那么的陡。
来时隐藏在黑暗中的雪山也露出了它的峥嵘。
冰雪的下面往往隐藏着或明或暗的裂缝,下坡过程中有时候这一脚踩实了旁边一点就是个窟窿,让人步步惊心。
一道宽宽的冰裂缝横亘在眼前,需要纵身一跃才能跳过去,对我们这些抬腿迈步都已经困难的人来说,真得狠下心来才能鼓足这勇气。
队员坐上了"雪滑梯"。
走了半天,还是在云上。
不断的下坡再下坡,走得腿肚子打抖脚底板生疼,都不记得C3、C2营地是怎么过去的,只是机械地挪动着双脚往前走,遥遥看到C1在望,但好像怎么走也走不到。
下午3点半左右终于到达了一号营地,一进球形大帐就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一动也不想动了。抬眼看到桌上放着一大锅熬好的稀饭,才想起从凌晨一点半喝了燕麦粥以后到现在好像还没吃过东西。多累这粥我也得喝点,挣扎着站起来找出饭盆,一口气喝了两碗。
喝过粥后感觉体力恢复了一些,还要赶紧整理行李重新装包,好让当地老乡帮着把大件行李给背到大本营。下午4点多继续出发, 从C1到大本营还有好长的一段路要走,好在终于可以脱去了笨重的高山靴和冰爪,换回自己的徒步鞋。天又开始下起了小雨,下山的路变得有些湿滑,尽管走得小心翼翼,还是摔了几个屁墩。天色渐暗,女儿实在有些走不动了,走着走着合上眼睛好像是要睡着了,只能不断的找个石头坐下来缓一缓麻木的双腿。
7点40左右,终于回到了4天前出发的地方,营地主管大表哥远远的迎出来,给我们递上了西瓜和可乐,这恐怕是此生吃过的最好吃的西瓜了。
8月11日,经过一夜的休息大家都恢复了精神,离开大本营之前再在签名墙前合个影,不仅记住几天来同甘共苦的队友,更要记住几天来尽心尽职为我们默默付出的川藏队的协作们,没有他们专业而又负责的协助,我们无法想象能完成这次艰难的攀登,由衷的感谢仁青队长和他带领的陪同我们攀登的八名协作队员,也由衷感谢在大本营和一号营地为我们提供后勤保障的杨初队长和那里的每一个人,川藏队确实是一只值得信赖的队伍。
结束这次难忘的旅程,踏上回家的路。
回到北京的家中已有二十多天,断断续续的整理此行拍下的几千张照片,行程中的点点滴滴又历历在目,感觉这样的经历值得用文字记述下来,于是选出其中的一些照片编辑成文,在这里分享给朋友们。
(文中部分引用的照片为协作拍摄,在此鸣谢)